【新闻背景】 郑州市一名教师发现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书上有错误,并指出30多处,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近日,记者获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在其网站人教网发出《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致歉信》,表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确存在6处错误。(12月3日《郑州晚报》)
教师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国内媒体密集跟进报道。若非良心教师怒而告之,这封“致歉信”还会姗姗来迟吗?教材用了这么多日子,反馈不断、质疑不断,纠错机制何以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从致歉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承认有6处错误,而彭帮怀老师挑出的30多处错误中,大多数并没有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认可。那么,这究竟是见仁见智的分歧,还是是非明辨的定论,总不能让公众继续去猜谜。公共学术研究与传播部门,连当面对话与博弈的勇气都没有,这是惯性的傲慢与偏见,还是选择性失声?
教材是卖给千千万万教师与学生的,出错之后,也只是不声不响地在官网上挂一封“致歉信”,几人能关注到?又如何能正视听?这般息事宁人的姿态,诚意几何?
今天的中国教材市场,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教材出版者的责任,更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中文的固本正源,不能只靠《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来实现,工具书的教化与示范效应,更具历史文化层面上的刚性责任。
制度究责,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是建立健全教材召回制度,尤其对于常识性错误或其他严重疏漏,出版方有责任以召回的姿态对内容负责;二是在召回制度基础上设立黑白名单制,将犯过严重错误的出版方列入教材招投标的黑名单,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捍卫教材的权威与公信。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对作为文化与文明载体的教材都“不讲究”,那么学术上的规范与严肃,又从何谈起,如何当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