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老汉靠养殖发家致富 |
|
我市有73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4.6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近日,洛阳晚报记者在洛宁看到了一番喜人的景象。
致富典型:养殖户郭老汉现在的收入是6年前的6倍
洛宁县东宋镇马村的郭新海现在是村里的名人,今年57岁的他是一名老养殖户,家里新翻修了4间房,添置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冰箱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事实上,在6年前,同样养鸭子的他生活捉襟见肘,儿子每年的学费都得让远在南方打工的女儿支援。
郭新海说:“2007年以前,我在家搞养殖,那时候养殖规模小,一棚鸭子才1500只,一年辛辛苦苦最多收入1万块钱。”说起现在的收入,郭新海喜上眉梢,自从搬到“公司”进行规模化养殖后,一棚鸭子能养到6000只左右,一年能出8棚,保守估计,年收入有六七万。
郭新海说的“公司”,其实是洛宁县的一个扶贫项目——洛宁县东汉禽业养殖场,该养殖场采用的是“种鸭繁育—肉鸭饲养—饲料加工—肉鸭屠宰加工—物流配送”的产业链经营模式。
据该公司投资发展部经理符燕说,进驻养殖场的农户大部分是40岁到70岁的农村夫妇,他们外出就业机会少,但有丰富的散养经验,责任心强。“东汉”在与农户的合作中,建立了一套让农户为自己干的制度。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与其收入挂钩,公司与农户各担其责、优势互补、共享成果,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提高了养殖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饲养、统一管理,推进规模养殖,实现规模效益。
以产业促扶贫,使群众具备“造血”能力
洛宁县扶贫办主任苏战武说,要想真正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是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就是让他们具备“造血”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输血”。
苏战武说,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洛宁将继续围绕“增加贫困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不动摇,强力实施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两个抓手。在产业扶贫方面,洛宁将围绕洛宁苹果、烟叶、杨树和畜牧这四大支柱产业进行开放招商,引进培育一大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拓宽增收渠道,有效破解贫困群众缺少创业资金,无法和市场对接等难题,同时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集约发展。
在搬迁扶贫方面,要把居住在深山区、产业基础薄弱、致富比较困难的群众搬到县城或者乡政府附近,让其就近在一些产业聚集区内就业,进行脱贫致富;进一步拉长、拉大产业链条,围绕洛宁基础性产业,夯实产业基础,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依靠产业带动致富的同时,还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对贫困村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明确要求必须由公务员或财政全供事业人员为其提供担保。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涉及额度较大的,实行分期分批担保,明确限定批次贷款数额;设立贷款台账,实行资金封闭运行,由专人对到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对公司实施账户管控,定期分析评估,保证贷款到期月账户存款达到还款所需额度;要求公司以现有资产抵押提供反担保。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财政债务风险,使风险可防可控,确保了扶贫资金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