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瓤”,是洛阳人夸人的一句话,相当于“可不赖”“真能干”之类的意思。
“瓤”在洛阳话里用得很多,它可以指人身体不好,如“他身体太瓤”;可以指东西不太够,如“还瓤一点儿”;也可以指人不厉害,如“他太瓤茬”;还可以指某人或某物不好。
好玩的是,洛阳人用“可不瓤”这句话夸人时,常常带有玩笑的意思,尤其多用于夸小孩子。小朋友画了一幅画,做了一件好事,考了双百分,大人一般都会夸张地表扬道:“可不瓤!”
“瓤”有如此多的含义,是跟古人的联想能力分不开的。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瓤”总是和不太坚硬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西瓜瓤”,红彤彤一片,抓不得,拿不得,一捏就碎,由此引申出“软弱”“不足”“不够”等意思。人们总希望自己坚强,“软弱”了当然就不好,所以,做人不能太“瓤”,只有“不瓤”才是对的、好的。
儒家文化也好,道家文化也好,总是教人修身养性,教人宽恕、隐忍,却从不教人对付恶人的办法。若说有,便是两个极其无力的字:感化。若感化不动恶人,就只能听之任之。所谓“以德报怨”,以感情来代替正义和法制,这大概是中国人性格里先天的“瓤”吧。
其实,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鲜活的方言常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记得很多年前,一群人去K歌,忽听有人大唱“你总是心太瓤,心太瓤,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个“瓤”字,别说意思了,连感觉都有了,岂不更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