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现代人深信,古人穿衣服是相当麻烦的,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在大冷天儿,起床穿衣怎么也得花个把小时。
君不知,“三”只是个约数,表示数量多,比如“再三”,并非确切指代三次。“里三层外三层”,也不是说古人就穿了六层。
我们来数一数他们到底穿了几层——
先是贴身穿的内衣。现代人穿胸罩、内裤、秋衣、保暖衣。古代没胸罩,女人戴兜肚(又名抹胸、心衣等),紧束前胸,不但可以固定乳房,还能挡风寒。
兜肚多为红色,上有精致刺绣,不可示人。敢于露兜肚的,若非欢场女子,便是潘金莲那一号的,多半不正经。
至于内裤,男女都不穿,也就无所谓正不正经。据历史记载,秦汉之前,不但没有内裤,而且连真正意义上的裤子都没有,大家无论贵贱、男女,皆是“上衣下裳”,也就是说,男人也穿裙子。
裙下加绔,用以御寒。绔类似于护套,只有两只裤管,上端相连,用带子系在腰间,乃广义的开裆裤。
相传,东汉的灵帝命令宫中女人必须穿开裆裤,为的不是大小便时方便,而是临幸起来方便。此事一度成为洛阳城中的笑谈。
既然绔本身就没裤裆,为啥皇帝还要命令“开裆”呢?因为从西汉时起,宫里女人都改穿“穷绔”了,布料穷尽整个腿部,还缝紧了裤裆。汉灵帝这是要“倒行逆施”。
绔属于内衣。儒家崇尚俭朴,反对用丝绸做内衣。富家公子好摆阔,用丝绸做绔,落了个“纨绔子弟”的恶名。
后来,人们在绔内加了一块兜裆布。唐风东渡,华夏的穿衣方式传到了日本。有人调侃,“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汉人却对胡服产生了兴趣,相看两不厌,彼此都觉得对方的衣服新鲜好看。史学家考证,真正意义上的裤子,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的,于是这时候的人改跪坐为盘坐、箕坐,不再怕坐下来会露出私处,尴尬无比。
兜肚、绔之外,要套中衣,类似于现在的衬衣。古人过冬时,应该会在中衣外面裹上裘皮或是棉袍——贴身穿兽皮,扎得慌。
最外面还要套上一层体面的外衣,通常是深衣——直筒式的长衫,上下衣缝合,包住身子,“被体深邃”,雍容典雅。
隋唐时期,女人着襦(rú)裙,上穿襦,下着长裙,裙腰高系,修长俏丽。穿裙子还有个好处:里面套多少层裤子都不显臃肿。
宋代女人更时髦,她们在上衣外面套一件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和前襟绣上漂亮的花边,如背心外穿,保暖与时尚兼具,要温度也要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