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朝鲜首都汉城,被事大党调唆的百姓打死了十几个日本人,然后他们闯入日本大使馆见人就砍,几个日本使馆工作人员做了刀下鬼。而开化党也不是好惹的,当时为首的正是国王的老爸(曾经当过摄政王),在日本从国内派兵支持的情况下,他趁机发动政变,软禁了国王,想重新夺回大权,于是全国一片混乱,到处是打砸抢烧,此事惊动了大清国。为了阻止亲日派掌权,大清国立即派出军队前去平息暴乱,而统率这支军队的正是吴长庆。
工作不满一年、踌躇满志的袁世凯跟着吴长庆进入了朝鲜。吴长庆率领3个营的兵力一进入朝鲜,就把其中一个营的兵力临时交给了袁世凯,命令袁世凯带着士兵往前冲。实事求是地说,吴长庆是有意让袁世凯建功立业,将来好升官。
袁世凯理解吴长庆的良苦用心。第一次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他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比吃了高丽参还要兴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以实际行动令吴长庆感受了他的可怕,而这一切也将奠定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袁世凯带兵后,回报给吴长庆的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当时大清国的军队镇压农民起义不遗余力,但纪律一直不怎么好(军队腐败问题后述)。对于从大清国来的军队,当时朝鲜的百姓夹道欢迎,热情款待“王师”,有的人送石锅拌饭,有的人送冷面,有的人送煮鸡蛋,但清兵们的表现实在值得《疯狂的石头》里的道哥问一声:什么素质啊?
他们吃完喝完之后,大摇大摆地侵入百姓家,抢走财物,强奸妇女,这些令吴长庆无比头疼。
袁世凯认为,打仗之前必须整顿纪律。于是他向吴长庆报告:“大帅,我已经处罚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兵,请您前往视察。”
吴长庆赞许地朝袁世凯点点头,觉得袁世凯有作为一个将领的天才。为了好好地训斥这些闹事的士兵,吴长庆边走边打好了腹稿,准备进行一次既措辞严厉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训话,让这些士兵做出深刻检查,以维护军纪。
他跟着袁世凯来到关押闹事士兵的地方,门一推开,吴长庆的笑容就凝固了,他突然感到自己的训话已经没有必要了。
因为死人是听不见训话的。
只见在黑屋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着7个人头。
原来袁世凯要吴长庆来看的不是活人,而是人头。在抓住这些闹事的士兵后,他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报告(这是惯例),就自作主张先把他们全砍头了。而袁世凯原来杀的不是自己那个营的士兵,而是另外两个营的人。
吴长庆突然感到不寒而栗,呆在那里足足有10分钟。所谓杀鸡骇猴、杀人立威这种事他也懂,但一口气砍下7个战友的头,并且还没闹出乱子,足见袁世凯不简单啊。
其实吴长庆不知道的是,早在出国之前,袁世凯就向周围人抱怨:吴叔身为军中主帅,却像温文尔雅的书生,满足于“儒将”之名,不敢杀人,也不敢以杀止杀,你们有什么打算?反正我是从朝鲜回来之后,就要离开这里了!
吴长庆最终没有说什么,而袁世凯因此次杀人事件,在军中的威望高了起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以亡命之徒的打法冲在队伍的前面,而士兵们也跟着他全力冲锋向前,消灭敌人。最后在吴长庆大军的增援下,袁军平息了朝鲜宫廷政变,发生政变的国王的父亲被擒拿送往天津,朝鲜国王重新掌权,日本人和开化党的领袖被赶出汉城,吴长庆的军队留驻朝鲜,大清国仍然保持着对朝鲜宗主国的地位。
吴长庆连夜向朝廷写奏章举荐袁世凯,因此,23岁的袁世凯升官了,成了大清国正五品的“同知”——相当于副市级官员,正式成为驻朝清军一个营的长官。
后来,吴长庆奉命调回国内时,他并没有把袁世凯带回国,他知道自己留不住袁世凯,也不想再把袁世凯带在身边,他认为袁世凯绝对是一个危险人物,不如留他在朝鲜震慑日本人和开化党。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袁世凯绝对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
过了两年,朝鲜的宫廷政变又一次来了,这次驻汉城日军趁乱打进了朝鲜王宫,诛杀事大党大臣,软禁国王,宣布朝鲜“独立”。
朝鲜“独立”,不仅意味着其实际上废除了对大清国藩属国的地位,停止向大清国进贡,而且以后只听日本人的。
(摘自《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 作者 黄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