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浩然像 (资料图片) |
|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唐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孟浩然听说唐玄宗李隆基来到了东都洛阳,便打点行装,从湖北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阳。
他虽已与皇帝近在咫尺,但封建等级森严,一个平头百姓又怎能见到真龙天子呢?虽说王维、李白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但那时他与他们还不太熟,况且李白还自顾不暇呢。
孟浩然在东都举目无亲,成了典型的“洛漂族”。要想在东都立足,他首先要建立广泛的关系。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他在洛城结交了不少朋友,如袁拾遗、奚三、王昌龄、储光羲、包融等。他不断拜访有地位的公卿和知名人士,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步入仕途,但效果都不好,在洛阳游逛了三年,他一无所获,真可谓“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他一度想归隐田园,可心中的梦想之火总是难以熄灭。过了几年,他再次来到洛阳,先去找袁拾遗。这哥们儿是才子,也很赏识他,拾遗这一官职又是专门给皇帝提建议的,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可惜那时通信不便,不能事先通个电话,等孟浩然赶到洛阳时,袁拾遗因犯法已被流放到岭南了。孟老师很惆怅,一时无法释怀。这与现在你去北京投奔一当官的哥们儿,等赶到北京却发现哥们儿已被双规的感觉一样。
在唐代,被流放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一定真的犯了多大的错。袁拾遗也许只是惹皇帝不高兴了,皇帝逗他玩儿呢。
孟浩然没见到这个哥们儿,却看见洛阳满城春色,梅花盛开,想必岭南也有春色,也有梅花,而且那里的梅花要比洛阳开得更早,朋友在被流放途中应该早就看到了梅花。然而,在落魄中看到的春色和梅花,又怎能与北方洛阳的春色和梅花相比呢?一样是梅花,一样是春色,只因际遇不同,便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洛阳,孟浩然又滞留了一年,多方奔走,干谒仍无结果。后来唐玄宗又带着文武百官迁往长安。于是,孟浩然的干谒成为泡影,命运的戏弄使他心力交瘁,虽然名缰利锁仍在羁绊着他,但他归隐田园的想法就在这时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