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19日上午,一架从南京飞往北京的邮机撞在山东济南的开山顶上,正、副驾驶员身亡,搭乘这架飞机的诗人徐志摩同时遇难,当时他年仅36岁。
徐志摩随着飞腾的烈焰走了,他得到了解脱,但把悲痛和震惊留给了文坛,留给了热爱他的亲友。这其中有三位女性,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但都与徐志摩有着难以解脱的感情纠葛。
张幼仪,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之女,16岁时遵父母之命,嫁给18岁的徐志摩。一对不相识、不相知的青年被人拥进洞房,却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婚后不久,徐志摩就收拾行装去上海读书,毫无新婚燕尔依依不舍之情。
徐志摩先后在上海浸信会学院、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求学。他十分敬佩梁启超,在北京经同乡蒋百里、妻兄张君劢的力荐,正式拜梁启超为师。1920年9月,徐志摩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先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敛桥大学学习。英国浓厚的资产阶级风尚,剑桥一带旖旎的自然风光,陶冶了他的情操,滋养了他的思想,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诗情。在这期间,爱神丘比特的神箭射中了他。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聚会上,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林徽因时年17岁,长得“人艳如花”,聪颖活泼。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产生了爱的火花。
不久张幼仪也来到了英国,徐志摩与她租一间小屋居住,但仍是相敬如宾,没有爱的激情。张幼仪精明练达,长得也不俗,她不能忍受这种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不久就独自到德国柏林留学去了。徐志摩不久就正式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要求。他的这一举动使亲友侧目,其父则大发雷霆。梁启超听到此消息,写信极力反对。徐志摩无法接受老师的劝告。1922年3月,经吴经熊、金岳霖作证,徐志摩与张幼仪在柏林离婚。
挣脱了烦恼结的两个年轻人,各自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徐志摩可以去追求他理想的爱情,张幼仪也摆脱了无爱的苦恼,专心在柏林求学。他们之间书信不断,相互的理解反而加深了。1925年徐志摩重访欧洲时,经受了现代科学文明洗礼的张幼仪,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弱女子,而是一个落落大方的坚强女性了。趁着学校放假的机会,她与徐志摩一起到意大利旅行。昔日无爱的夫妻,今日成了互相理解的友人。后来她在上海当了中国女子银行副经理,并开设云裳服装公司,在经营方面颇有魄力。徐志摩遇难后,她悲痛之余,立即请兄长张嘉铸带着儿子赶赴出事地点接灵,又尽心尽力地筹办徐志摩的丧事,以寄托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女性的哀思。
留学英国期间,徐志摩沉浸在与林徽因的恋情之中。正当他与张幼仪共解烦恼结时,林徽因却随父亲回国了,一段恋情,也就只能化作缤纷的诗篇。康河柔美的景色挽不住诗人的心,1922年8月他乘船回国,急欲去追寻那叫人神魂颠倒的恋情。
徐志摩来到北京,担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秘书。他与林徽因又有机会朝夕相处、互诉衷肠了。不料,命运又一次与他作对,令好事难成。原来梁启超与林长民这两位研究系的老友,不仅政治上志同道合,而且还要做儿女亲家。他们早就有一个默契,要将林家小姐许配给梁家大公子梁思成。聪颖的林徽因面临着两难抉择:徐志摩风流潇洒,才华出众;梁思成沉稳好学,年轻有为。最后林家小姐将彩球抛向了梁大公子。当林徽因婉转地把这些告诉徐志摩时,诗人惊呆了,美妙的理想又一次落了空。他懊丧、迷惘,但又不敢有任何非礼之举。朝思暮想的人生伴侣,将要成为自己最为敬重的老师梁启超的儿媳妇,这杯人生的苦酒他只有独自饮下。
从此,这对年轻人的恋情就变成了友情。但是友情和恋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边界,如果不加克制,往往容易越界。徐志摩在理智上明白林徽因的名分已定,自己不该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是难以忘怀这位才貌出众的林小姐。这种痴情在1924年春末夏初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差一点儿又燃起了爱情之火。 (王保生)
(摘自《作家文摘 20周年珍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