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帽筒 (资料图片) |
|
朋友何为是玩儿古董的,顺便倒腾茶叶。前些日子,我去他那儿喝茶,见他那玻璃柜里摆着一个瓷筒,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估计这瓷筒掉地上过,摔了好几道口子,主人没舍得扔,给它补了一身铆钉。
我问他:“这是啥玩意儿呀?被箍成这样,跟钢铁战士似的。”
老何说:“帽筒,搁帽子的。”
我从来没听说过,帽子的待遇竟有这般高,居然还要给它配个瓷器。一顶帽子值多少钱?这瓷器值多少钱?
寻根究底,我弄清楚一件事儿:这东西不是给我放帽子用的,原本是给官员用的。
清代官员的官帽上除了插花翎,还缀着翡翠之类的,分量大概不轻,老顶着它,脑袋不舒坦,所以上朝之前,大家都把帽子摘下来,挂在球形帽架上。
嘉庆皇帝当政时,有人灵机一动,把帽子扣在了屋里的花瓶上:精美的花瓶,衬得华贵的官帽更加气派了,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商家特制了一批“官帽筒”,以供官员放帽子。
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到底帽筒是谁发明的,无从查考。史书上说,它创制于清朝嘉庆年间,同治、光绪年间传到民间,大为流行。
当时的帽筒五花八门,有圆筒、四方筒、六方筒、八方筒等,图案有人物、花鸟、山水等,装饰工艺则有青花、粉彩、金彩、浅绛等,画面精美,形态可爱,色彩明艳。
帽子在头上捂得时间长了,会有汗酸味,为了消除异味、方便通风,人们在帽筒的筒壁上钻窟窿,做出海棠花式样的镂空,既美观又实用。
在实用方面,家庭主妇点子特多。清末民初的女人们,对从朝廷里传出来的帽筒毫无恭敬之心,把它们当成收纳器,将小画轴、尺子、用草纸卷好的火纸煤儿(用于吸旱烟引火)……统统塞到帽筒里,更有甚者,用帽筒插鸡毛掸子!
从官帽到鸡毛掸子,这落差忒大了!然而帽筒正是因其亲民性才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居家必备品。
当时的女人出嫁,嫁妆里多有一对儿帽筒。孩子咿呀学语时,女人会指着帽筒上的图案,给孩子讲故事,从《三国演义》讲到《红楼梦》,从麒麟送子讲到孟母择邻……
“娘,帽筒上咋画着一只骑在马上的猴儿呢?”
“哦,那叫‘马上封侯’,乖儿长大了,也弄个侯爷当当!”
帽筒是可以传家的,它通常被摆在家中的某个角落里,人们平时不会格外留意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和祖母的旧衣柜一样,成为充满温情的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少见有人使用帽筒。物以稀为贵,谁要弄个这物件儿当陈设,倒显得挺小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