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我的老妻樊瑛荣获“洛阳市十大孟母”称号,这让我感慨万千,想起她陪我走过风雨人生路的点点滴滴。
我是中央支援地方电力业的技术人员,1960年,老妻和孩子享受我的“右倾”待遇,从省城郑州下放到农村。两年后,县里唯一的高中奇缺外语教师,大学毕业后当过翻译的我奉调令从教,可老妻还得待在农村,她背上背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拉一个地艰难度日。
那时候,缺吃的,老妻就往红薯面中掺白面烙成饼给孩子们吃;缺烧的,老妻就去地里拔草根;缺衣穿,老妻就将烂衣服补囫囵了继续穿。
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照例离城回乡,发现商店在卖阿尔巴尼亚童装,灯芯绒的,很不错。我从没给家人买过东西,怕不合适,考虑再三没有买。
到家时,老妻正在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为孩子们做晚饭。我顺便说了城里卖进口童装的事。谁知,老妻不等我说完,就连珠炮似的问我:“现在啥都紧缺,你咋不买哩?你不知道三个孩子没衣裳穿吗?”我自知理亏,只好一言不发。
次日凌晨,我被妻惊醒了,只见她穿好衣服,洗了两把脸,便出了门。看着黑乎乎的窗外,我不由得担心起老妻来。要知道,村里到县城有40里的路,不要说她平日里没走过,就是我每星期走一次,到家也是腰酸腿疼的。
当一家人在为午饭发愁时,老妻回来了。她满面笑容,如同办完一件大喜事似的。
“来快试试。”她喊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像小鸟一样飞到她身旁,你争我抢,好不快活。
老妻稍微喘了口气,就开始生火做饭。她掌勺,我拉风箱,不一会儿,一锅糊涂面就做好了,虽然里头仅加了些葱花,放了几片芝麻叶,可至今想起,还是觉得特别香。
老妻和三个孩子就这样在农村改造了5年多,后来才农转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妻和孩子跟着我调回郑州。
几十年来,由于老妻干活卖力,不注意保健,落了不少毛病,可她嘴里常念叨:“只要这个家好了,我再苦再累心也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