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那日,风夹杂着雨丝,伴我走进这个青砖铺道、红木雕窗的庭院,有着浓浓的怀旧意韵。
许是天气不好,院内游人稀少,只有几个人安静地看着博物馆内展出的那些与隋唐大运河有关的资料、图片和模型,更衬得这偌大的庭院幽深、清寂。
穿门庭、上戏楼,观山门、登月台……那些特色鲜明的建筑,让人有种穿越到清朝的错觉。
在清代,这里本是山西和陕西商人的驻洛办事处,名叫洛阳山陕会馆。
新中国成立后,老城的诸多会馆和文庙被改建成学校,山陕会馆摇身一变,成了一所公立中学——洛阳市第七中学。
我有个同事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这里度过他的中学时期。在他的记忆中,校长办公室和学生会设在同一个大殿里。
大殿前面的平台很宽阔,学生会组织文艺演出时,平台就是现成的舞台。
大殿对面的戏楼,当时是老师们的单身宿舍,戏楼的梯子和地板全是木制的,人一踏上木楼,地板就咚咚作响,一路走过去,感觉自己像踩着鼓点出场的小生……在此处读书时间久了,他才听说,他们学校居然是清朝的山陕会馆。
那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山陕会馆,与中学历史课本中提到的隋唐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在他和同学们曾并肩欢唱《阿西们的街》的那个戏楼附近,曾有隋唐大运河路线中通济渠的码头。
遥想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修建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等四个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流段,连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向东北、东南形成扇形展布的大运河,便利的物资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洛阳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东都洛阳一度成为世界上较大的商业都市之一。
在唐朝,这条大运河继续发挥着物资和兵粮运输的重要作用,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贾来此交易,就连西域胡人和外国商人也纷纷乘船坐舟来洛阳寻找商机。
只可惜,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修建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从此,隋唐大运河渐渐湮没在历史风尘中……
同事说,去年,他办事经过老校址,在门口看到牌子已更换为“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想进去看,却又不敢进,因为害怕里面变化太大,让藏在戏楼上和大殿里青葱岁月的记忆都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