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孩子一犯错,父母便急匆匆地跑来“护犊子”,而不帮助孩子从自身找问题、分析对错是非,甚至强词夺理,替孩子开脱掩饰,孩子就会以非为是,有恃无恐。
看晚报,一名六七岁的小男孩拿木棍划伤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原来并没打算深究,可小男孩的父亲赶来后,说话很不好听,甚至理直气壮地指责车主“跟小孩子较真儿”。
事儿很小,从中咂摸出的道理却不小。时时刻刻护着孩子,不愿孩子受哪怕一点儿委屈,这是为人父母者的天性。这个“护”,得分情况、讲分寸。小男孩调皮捣蛋不奇怪,假如孩子的父亲能和和气气赔个礼,估计也不至于闹到报警的地步。
盲目地护短,就容易给身处“护短现场”的孩子一种不良示范,影响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以及自我约束力的形成。错误也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正是在对错误进行判断、认识和改正的过程中,孩子渐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避免的……
假若孩子一犯错,父母便急匆匆地跑来“护犊子”,而不帮助孩子从自身找问题、分析对错是非,甚至强词夺理,替孩子开脱掩饰,孩子就会以非为是,有恃无恐。
关于护子之短,《颜氏家训》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五代后梁时,有一个父亲特别宠爱自己早慧的儿子:如果儿子说对了一句话,做对了一件事儿,父亲逢人便夸,到处张扬;如果儿子做了错事、坏事,父亲就极力掩盖,替儿子百般辩解,指望儿子能“偷偷改正”。由于父亲的袒护、姑息,儿子渐渐养成了骄横无理、肆无忌惮的毛病。成年以后,他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最后,终于因为说话不检点得罪人,被杀掉了。
父亲的护短,竟在若干年后葬送了儿子的性命。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俗话说:惜钱莫教子,护短莫从师——教育子女,要舍得投入;娇惯溺爱、袒护姑息,干脆就别拜师受教了。问题是,不被老师耳提面命,孩子如何学本事?
爱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家里当宝贝。孩子要真能在家呆一辈子,永远不出去跟人打交道,咱就可劲儿护短、可劲儿娇着养,可孩子能总在家这个小天地里吗?
护短短更短,补短长更长。作为父母,与其护短,不如补短,也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如果小错不改,积少成多,弄不好将来就会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