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上说,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我想说,乡愁是人类独特的难以捕捉的情愫。这种千百年来一直无法解开的情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哪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游子没有这种情怀?谁能不怀念乡土、乡音、乡味和乡亲?
关注故园现状,重温乡土故事,寻找传统文化基因,梳理农村发展脉络,探求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是所有文人不老的情结。
走出深山,融入城市,虽说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仍难免时常“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人际交往会日久生情,人地相伴也如此。在洛阳老城住了十几年,乡愁渐渐淡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邑。可是,种种原因使我不得不离开它而迁居到城市边缘。于是,我又添了一种愁绪,姑且称其为“城愁”吧。
也许你会笑话我这文人的矫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当一种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扎根于你的生活,让你觉得离开它就魂牵梦萦的时候,那就真的不是矫情,不是无病呻吟了。
如果说乡愁主要是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眷念,是对故土山水风物的怀念,是有家不能归或无家可归的无奈,是对故乡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和追问,那么,“城愁”则是对久居生恋的城市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情感。
住在老城,我特别喜欢逛老街,看店铺林立、旗幡招展,听高跟鞋敲击青石板的清音,会产生一种穿越感。这样慢悠悠地溜达着、看着、听着,沿街的那些老古董、小玩意儿都仿佛有了生命。逛渴了,来一杯冰糖梨水或柚子茶;饿了,端一碗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或者找一家店面不大、名头不小的水席店,花钱不多,保你吃得热乎、快活。各种各样的汤交替着喝,各种风味的饼变换着嚼,各种小玩意儿顺手买来把玩,时光就像洛河水一样,不疾不徐、波澜不惊地溜走了。这样的日子散漫、闲适、惬意,也夹杂着淡淡的失落和莫名的伤感。
斑驳的古墙下,白发老者津津乐道于老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消失的古建筑、远去的手艺人……终究要提起正在进行的古城改造。他们也很纠结,一方面故土难离,一方面深感被新时代抛得越来越远,什么样的老城才是他们心目中的家园?
好在他们看到了希望,洛邑古城改造项目给整个老城的改造、重生树立了一个样板。只是,念旧的情绪仍会时常纠缠老城人,未来的老城还能留住大家的“城愁”吗?
牵挂,因为不舍,更因为期盼——盼望明天的老城既能很熨帖地留住大家的“城愁”,又能很合宜地融入时代潮流,既能把根留住,又能更新枝叶,既保留个性,又能包容天下。
不管是乡愁还是“城愁”,都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乡愁首次上了中央文件:“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那么“城愁”呢?我相信,它也必然会引起更多关注。我更希望,将来“城愁”会变为“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