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古城的点睛之笔,是文峰塔。
塔在老城柳林街东侧、护城河北岸,今洛邑古城景区内。河洛地区有民谚云:“洛阳有个文峰塔,离天只有一尺八。”
塔,原是由梵文音译而来的,中文佛经译为“窣堵婆”或“塔婆”,简称为“塔”,本是随佛教传入东土的建筑。不过,文峰塔和佛事并无直接关联,而是本土儒道文化汲取、融合了佛教文化的产物,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祈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
此塔始建于北宋,形制类似唐塔,可惜于明末毁于战乱。现存的古塔,是清初重建的,修旧如旧,看上去依旧似唐塔,共9层,高28.5米,每层均为四方形。据资料记载,修建的时候,以巨型青条石奠基,扣以铁板加固,大青砖砌身,其底层7米见方,向上依次递减,最高层3米见方。
关于此塔的成因,民间传说富于传奇色彩:北宋年间,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骑驴路过西京洛阳,观帝都气象,察地理走势,特意留书官衙,建议在地势较低的东南方修一高塔,一可聚帝都王气,二可祈文运昌盛,三若有战事,亦可为瞭望之台。
北宋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建塔伊始的人文风光,只可神追意求了,即使是清初重建的文峰塔,距今也有近400年的历史。它巍峨地耸立着,的确像个历尽沧桑、鹤发童颜的老人。细心的游客,还依稀可辨塔身上的斑斑弹痕。
对,是弹痕。据亲历过20世纪40年代末那场战争的父辈们讲,为避免古塔毁于战火,攻城的一方曾明令禁止使用火炮,8个衣衫褴褛的勇士,冒着各层塔洞中射出的密集弹雨,越过护城河,炸开一段城墙,以生命保全了文峰塔。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文峰塔始终挺立在老城这片热土上,与东面白马寺齐云塔、西面宜阳五花寺塔遥相呼应,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自然也牵动着文人士子们的心弦。
记得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风雪之夜,酒酣耳热之际,一位文友曾心血来潮,忽生拜谒古塔之念,与洛中四友携酒来到塔下,面塔酹酒,双手合十,鞠躬致礼。在此后数年间,该文友文思泉涌,佳作连连。也许是在冥冥之中,得到了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护佑?
有一次,我曾亲见一须发斑白的老者,旁若无人地对古塔行跪拜大礼,其虔诚的样子,不能不令身边的河洛子弟怦然心动。问知情者,方知老者定居加拿大,是从小在文峰塔下玩儿大的。
如今,在新修的洛邑古城景区,文峰塔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我看来,文峰塔可以亲,因为它寄托着一种乡愁,有着动人的故事和浓厚的人情味;文峰塔可以赏,它具有唐塔既凌空入云又线条明快的优美造型与审美特征;文峰塔还可以用心细细地读,它上溯千年,记录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不正是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物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