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教书、喜欢码字、喜欢弹琴、喜欢画画,喜欢一切有趣事物的大学教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摘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历来受人重视,开头两句流传甚广,以至于大家都稔熟到不去想这“关关”究竟是怎样的叫声,这“雎鸠”又到底是哪种鸟。
关于“雎鸠”,现在大家沿用的都是《毛诗序》里“王雎”的说法,朱熹对此鸟大加赞扬,说“雎鸠,水鸟……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即此鸟坚守一夫一妻制,从不乱来。在此基础上,后人不断演绎,硬是将雎鸠描述成了忠贞不渝的烈女。那么,如此忠贞的“王雎”到底是什么鸟呢?
晋人郭璞解释为“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è),好在江渚山边食鱼”;陆机说“雎鸠大小如鸱(chī),深目,目上露骨,幽州人谓之鹫”;杨雄、许慎认为此鸟“似鹰,尾上白”。我们由此得知,这被传唱了两千多年的爱情鸟,竟是鹰鹫类的猛禽。意不意外?从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大凡能被写入诗并引发爱情联想的鸟类多是美禽,如鸿鹄、黄莺、鸳鸯、鸥鹭等。对着凶猛的鹰鹫,你能悠然地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实在是令人毛骨悚然!
可能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学者刘勰就曾替前人打圆场:“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德贵其别,不嫌于鸷(zhì)鸟。”就是说,为了歌颂后妃的忠贞之德,连鹰鹫这类厉害的鸟也都不嫌弃拿来当比兴用了。问题是把有德行的后妃比作老雕,美女愿意吗?大王愿意吗?
为此,后人也作了各种努力,比如王先谦等人的鱼鹰说,闻一多先生的鸠类说,还有鸳鸯说、布谷说等,有的学者干脆含糊其词,只注上“水鸟”二字,草草了事。于是,这两只鸣叫了两千多年的“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还是没人解释清楚。
我们不妨先从叫声说起。诗一开篇用了象声词“关关”来模拟鸟的叫声,按骆宾基的考证:“关关”之声,显然是扁嘴如鸭的鸣叫,今则写作“嘎嘎”或“呱呱”。而雕类的猛禽是不会发出如此叫声的,它们的叫声如笛似哨,“林鸟闻声,悚然而栗”。
由此,我们知道《雎鸠》中的爱情鸟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水鸟,二是叫声如鸭,三是“情挚”。因此,后世学者提出的大雁说便显得大有道理。一来大雁体型较大,符合“大小如鸱”的说法;二来大雁属鸟纲,鸭科,也是水鸟,有捕鱼的本领,且叫声如鸭;三来大雁形态优美,是古诗词中常常描写的美禽(鸿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雁是“情挚”的典型,也是两性间稳固关系的象征。
这样的解释似乎很合理了,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大雁是鸠鸽类水禽吗?古人不至于连雁都不认识了,《诗经》中有四篇明确用到“雁”字,难道这里非要另起个别名“雎鸠”不成?
所以,我比较同意顾颉刚先生的论断,诗中的小伙子本来只想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着,但直接说出来又太单调,于是就在前面加了两句兴发之景,“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知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说,管你是什么鹰啊雁的,我只是拿你开个头,押个韵而已,后面要说的才是我的真实情感,跟鸟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如此,咱还较个什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