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27日上午,我市一建筑工地上演了一出民工逼包工头爬上脚手架,包工头宁愿冻僵也不想付工钱的闹剧。(本报29日A3版报道)
古时有“逼上梁山”之说,该包工头却因不付工钱而被逼上脚手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以此种方式逃避责任,是不会获得道义支持的。这出闹剧之所以上演,表面上看是因包工头失信所致,当然也有农民工讨薪行为不当的因素。然而,闹剧上演凸显出的制度硬伤,更是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
现行制度在工程劳务费上,只对工程承包人结算,至于那些真正承担建筑工程施工的人能否最终得到应有工钱,决定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包工头手中。在对包工头的诚信、守法资质尚未建立完备而有效的考核监管机制下,包工头在付不付农民工工钱,就有太大的随意性。
其实,把兑现工资的决定权完全交给包工头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保证包工头的“上家”不拖欠工资;二是包工头本身诚实守信。而这两条恰恰是当前建筑市场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因此,农民工随时都有拿不到工钱的危险。
尽管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我国有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对建筑市场而言,这毕竟是“事后”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农民工来说,“事前防止”比“事后补救”更具现实意义,因此从建筑市场入手,无论是对包工头“上家”,还是对包工头本身,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劳务工资现象发生的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从源头上加强制度约束,并下大力气多策并举进行治理,包工头欠薪被逼上脚手架的闹剧才有望避免重演。
(何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