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春节民生话题
孤残儿童渴望“爱心分流”
动画《天子驾六》片段“变”成商业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天寒地冻时节,市儿童福利院骤然冷清下来,孤残儿童的冬季必需品告急, 也无人知晓;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人士再次“扎堆献爱心”——
孤残儿童渴望“爱心分流”
记者 邓德洪/文 赵朝军/图
孤残儿童趴在窗口,希望爱心人士能常来看望他们。

  如果不是记者大雪过后的一次偶然走访,谁会知道,市儿童福利院的600多名孤残儿童紧缺棉被等冬季必需品,急需爱心人士“雪中送炭”?

  本报报道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救急,让人好生感动。然而,当这种“扎堆献爱心”的热闹场景再次出现时,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市儿童福利院的冷清,我们不得不开始思索:对于孤残儿童的救助,怎样才能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

  “好想让他们天天都来看我”

  本月21日上午,洛阳大雪初停,但依然天寒地冻。记者一走进市儿童福利院大班教室,十几个七八岁的孤残儿童就带着好奇的目光,主动围了上来。

  问起孩子们“冬天生活得怎么样”,他们蹦蹦跳跳地欢叫开了:“白天有暖气,一点也不冷!”“天天都有肉吃,可美!”……稚嫩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

  “那你们还有什么愿望呢?”记者又问。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一个稍微大点的孩子首先举起手,大声地说:“我想让上回送饺子的叔叔阿姨再来看看我,给我多带点好吃的!”他这一说不打紧,别的孩子也跟着大喊起来:“我也想让那些叔叔阿姨来看我,再送我一个动画片里见过的那种悠悠球!”“我也想要一个赛车当礼物……”

  带班老师史瑜霞告诉我们,这些从小失去家庭的孤残儿童,内心最渴望的就是有人常来看望他们,给他们送一点小礼物,使他们得到一种被人重视的满足感。

  就在去年冬至(2007年12月22日)那天,来自我市某慈善公益艺术团、某车友会、某书画院及部分企业的一大批爱心人士,往市儿童福利院送来了数百公斤面粉和饺子馅,和孩子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包饺子吃。那一天的欢乐场景,至今仍让许多孩子念念不忘。

  但此后1个多月内,随着天气日益转冷,一直没有人再来看望孩子们了。有的孩子经常趴在窗户上往外张望,嘴里还不时念叨着:“叔叔阿姨什么时候才能来呀……”

  采访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确实很期盼爱心人士的到来,但同时也很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来。例如,8岁的孤残儿童党王博就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我好想让他们天天都来看我,但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叔叔阿姨平时都要上班。”8岁的孤残儿童党晓迅则说:“叔叔阿姨不能来看我们,是因为最近下大雪,路太滑,要不然的话,他们肯定会来的……”

  引导“爱心分流” 实现“雪中送炭”

  孤残儿童的期盼和懂事,让我们心生酸楚,而作为市儿童福利院院长,今年55岁、任职已长达16年的裴中海对此感触更深。

  当天,裴中海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倾注了大量关爱,成了孩子们不可或缺的物质后盾和精神慰藉。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内,受道路结冰等因素影响,前来看望孤残儿童的爱心人士几近于无,以至于孩子们的冬季必需品日益告急,也无人知晓。

  其实,就在上个月“冬至送饺子”活动结束后,也曾有过一些爱心人士与市儿童福利院取得联系,想在本月19日来福利院举行一次“义卖书画”活动,为孩子们募集钱物。不过,到了活动当天,这些让孩子们翘首以盼的爱心人士并未如期而来。按照裴中海的估计,“肯定是因为雪天路滑,所以才来不了,这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市儿童福利院近一段时间的冷清,与以往节假日中人们“扎堆献爱心”的热闹场景相比,确实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裴中海看来,这种对比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恶劣天气的到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目前还没有“爱心分流”的意识。

  裴中海用上次“冬至送饺子”活动举例说,正因为当天刚好是冬至,所以,社会各界前来送爱心的人士才会纷至沓来,总数高达200多人。结果,孩子们那天倒确实是吃好了、玩疯了,但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却因为来人太多而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那些爱心人士当天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们进行一对一、更有针对性的精神交流。

  类似的场景,在每年“五一”、“十一”、中秋、元旦等节假日也都出现过。事实上,每当人们趁着节假日“扎堆”前来时,他们往往并不了解孤残儿童当时的实际需求,所以,一些爱心活动的内容往往也会重复和浪费,对孩子们的救助不能实现最大化和最有效;另一方面,当孤残儿童出现缺少棉被等实际困难时,外界人士又往往疏于光顾,无从知晓,而此时此刻,这些孤残儿童恰恰最需要他们的救助。

  “我们想向社会呼吁的是,在日常而不是节假日时,人们能够把自己的爱心作一个‘平均分配’,贯穿到那些平常的日子中去。这样一来,人们平时也可以了解到孤残儿童所需,及时施以救助,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裴中海如是说。

  救助信息应当畅通

  本月24日,本报刊发《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缺棉被》一文。随即,让我们既盼望又担心的“扎堆献爱心”场景果然又出现了——

  25日上午,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带着各种爱心物资从四面八方赶到市儿童福利院救急。不到一天,市儿童福利院就收到了188床棉被、14床毛毯、440袋洗衣粉、400块肥皂、48瓶护手霜、1000元现金及许多零食、玩具、衣服……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想象到那天该有多少爱心人士纷至沓来,市儿童福利院里又该是多么热闹!

  看到当天的“扎堆献爱心”场景,一位爱心人士也颇为感慨地说:俗话说得好,“世上还是好人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为这些孤残儿童尽心尽力的,只不过大家平时都很忙,没有一种方便的渠道去了解孤残儿童的实际需求,希望福利院今后可以想方设法,把孩子们的救助需求信息及时发布给社会。

  对此建议,市儿童福利院一负责人表示虚心接受。该负责人坦诚地说,作为政府主办的儿童福利院,他们通常是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来保障孤残儿童日常生活所需,而当资金有时出现短缺、需要社会救助时,他们很多时候心存顾虑,害怕被人说成是“主动向社会伸手”。所以每到那时,他们往往是“被动”等待媒体发现,或者是“主动”告诉一些私人关系的朋友,在小范围内寻求救助。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努力开辟一种正规合适的渠道,确保孤残儿童的救助需求信息日常畅通,引导各种来自社会的救助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记者观察》致力于跟踪社会热点,透视社会难点,反映群众心声,通过独立的调查和新颖的视角,透过寻常社会现象,探讨深刻或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电话:13592064652。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