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喜逢 实习生 焦琳) “有钱难报滴水恩啊!”这是汝阳县陶营乡南寺村农民胡建庭打通本报热线后,向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事情要从一年多前说起。胡建庭说,多年来他们家靠4亩农田度日,一年到头全家收入不过1400余元。2006年10月,儿子尿道不通畅,被医生确诊为先天性尿道下裂。医生说孩子需接受多次手术治疗才可能治愈。当年12月,胡建庭的儿子在河科大二附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治疗。术后,医生嘱咐他们,来年还要给孩子再做一次手术,病情才能有所改观。
2007年1月7日,他拿着一年来攒下的积蓄和多方筹借来的3500元钱,带着9岁的儿子再次来到河科大二附院,准备接受第二次手术。为了省钱,胡建庭一日三餐靠方便面度日。入院后的第9天上午,儿子手术做完,他带来的医药费也基本花完。此后,医疗欠费单越积越多,他们一家人陷入了困境。
胡建庭寻思,孩子好歹已经做完了手术,干脆出院回家调养。可医生说:“最好在医院观察几天,避免术后出现不良反应。”这可咋办?
同屋的一位患有肾结石的病友,看到胡建庭一家的情况后,在他出院的当天,悄悄地按照胡建庭儿子的病床号,帮他垫付了200元医药费。当日下午,护士将此情况告诉胡建庭后,他感动得泪流满面。
三天后,“恩人”在妻子陪同下,再次来到医院复查,让胡建庭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恩人的妻子提着一堆营养品和100元钱,来看望他们父子。胡建庭一再追问“恩人”的名字,可对方始终不愿意说。
“好歹我要知道恩人的姓名!”凭着一股庄稼汉的执著劲儿,他终于从医护人员嘴里“撬出”恩人的名字:王岳华(音),42岁,在八一路一物资供应处工作。
胡建庭说,300元钱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不多,可让他和儿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父子正是用这笔钱顺利结束了治疗,平安返回家乡。事情虽然过去多天了,可他很想借助本报对王岳华说声:“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