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教育周刊·教与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堂课
收获四位老师的精华
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
谁来补偿我的6分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
文图/本报记者 冯莹雅
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时间:11月27日14:30~15:10

  地点:市三中高二(3)班

  授课教师:米建丽

  授课内容: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千姿百态——分析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听课感受:多媒体教学,直观而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不断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的艺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27日下午2:30分,市三中高二(3)班美术鉴赏课。

  位于黑板左侧的大屏幕上,呈现的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著名作品《巴尔扎克》。米老师在介绍罗丹简历并讲述罗丹创作这幅作品的故事后,抛给同学们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

  在大家的议论声中,米老师引出本课主题——美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任意的,而是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对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认识,是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米老师引导同学们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毕加索的《牛头》。有学生看后说:“这不就是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吗?”

  “非常正确。毕加索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用常见的自行车车把和车座创作出了著名的《牛头》。所以说,艺术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用视觉的眼光在看待世界。”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呢?

  这时,大屏幕上陆续出现了多位著名艺术家的名作,包括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看完这些作品,米老师用一些小故事启发同学们:除了社会背景及文化的影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家庭、个性、知识水平等都会造成各自创作意图的差异。

  那么,艺术家的意图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当大屏幕上出现大家熟悉的油画《开国大典》时,米老师问:“大家对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一个男同学回答:“很喜庆,色彩很好,看来开国大典当天天气还不错。”

  全班同学一阵哄笑。

  米老师嫣然一笑,转身播放了一段开国大典的纪录片。

  同学们注视着大屏幕,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只有音响里传出毛主席的讲话。看完纪录片,有一名女同学马上发问:“开国大典的场面哪有画中那么美呀?”

  同学们也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米老师趁机讲述了画家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的历史、政治背景以及这幅作品的遭遇,并总结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作了必要的强调和删减。《开国大典》中辽阔的天空和“不错的天气”都是为了突出开国大典当时的盛况和气势,表达作者祝愿祖国前程似锦的爱国之情。

  紧接着,米老师让学生试着分析汉画石像《荆轲刺秦王》以及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让学生学会独立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40分钟的美术课结束后,该班的许坤同学说:以前总觉得艺术创作很神秘,现在再去美术馆看画展,就不会什么都看不懂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