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时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即要通过通读题目中所有语句了解大意,抓住句群的中心。
●构成句群的句子不是任意摆放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
●排序题要从整体入手,把握句群的中心和结构,再从细节入手局部连接,最后再合成整体。
排序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有选择类排序题和填空类排序题两种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的连贯,具体就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语句排序涉及语言的表达效果,情境性较强,难度较大。把握语言连贯的基本规则与要求,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突破此难点的有效方法。
一、一致性原则
排序题就是要把打乱了次序的句子重组成一个句群,而一个句群只有一个中心语义。所以解题时我们首先要树立整体意识,即要通过通读题目中所有语句了解大意,抓住句群的中心。在一个句群中,话题要一致,陈述对象要一致,观点材料要一致,事物分类要一致。另外在语言表达上语境要一致,有时句式、韵脚都要一致。
例题1: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简析】通过语境可以弄明白整个句群要表达的是:某校师生来到村里,然后抢收。这样,来到村里——听到广播——不顾疲劳——扔下背包——投入战斗,自然连贯,语意贯通。①句自然作“投入战斗”的状语,排序基本确定为④②③①。经过语境分析、句间关系分析,确定答案C无误。
二、逻辑性原则
构成句群的句子不是任意摆放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来把握其逻辑关系,进而调整语序。
一般来说,记叙性的文字常以时间或空间的变化为序;议论性的文字一般是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括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通常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等;说明性的文字与议论性的文字相似,往往是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且材料内部往往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事理顺序。
总体上说,句与句之间、句群各小层次之间,往往会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
三、照应性原则
一个句群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照应、紧密连接的,而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常常会通过某些语言标志显现出来。寻找起照应作用的词语,就非常有助于我们解题。
1.暗示性词语
例如,“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位置应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对或相反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语句;“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或层递关系,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的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表示提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则”、“也”照应前面,位置放后……
2.关联词语
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不同的句子关系,因此可以显示句子的位置,尤其是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更对理顺句子的顺序有提示作用。
3.代词
如果给出的语言材料中含有代词,一定要把它指代的内容弄清楚。一般来说,代词往往紧跟在它指代的对象后边。
例题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简析】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按照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④②①⑤③⑥是最恰当的。
以上三方面原则,在解题中要综合使用。总体上讲,排序题要从整体入手,把握句群的中心和结构,再从细节入手局部连接,最后再合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