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读者与保险公司沟通的桥梁,廓清公众对保险行业的误解,本报“保险在线”开通月余,得到广大读者、市保险业协会、全市保险公司及保险从业者的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社会热点即媒体焦点,随着交流日渐加深,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保险事业的重要性。
“在线”感受:保险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8月22日,“保险在线”正式与读者见面,到9月30日,除去节假日,共 “在线”5周,接听读者来电236人次(含重复投诉及反馈),平均每周47.2人次。在喜怒哀乐着读者的喜怒哀乐的同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保险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以9月26日至30日的“保险在线”为例:一周内接到读者电话28个。小学生“强制保险”成了热点。闫先生、杨先生等5位读者先后打来电话反映,孩子所在学校收取15元到40元不等的保险费,既不知道保险名称,也没有见到收据。
据退休干部阮先生讲,2009年他到银行帮老伴领退休金时,被“忽悠着买了2万元保险”。第二年,续缴保费时,因找不到缴费单据,向保险公司申请补办时,才发现投保一年了,该公司竟没有把保险合同给他,为了这份“迟到”的合同,工作人员又收取了阮先生10元钱工本费。9月26日,记者和打算退保的阮先生在这家公司,再次有了“重大发现”:他的保险合同中竟然没有投保单。对此,该公司一位负责同志也承认,“严格说,阮先生的这份保险合同属重要元素严重缺失”。
“购买保险是为了保障生存质量,可保险业务的质量该由谁来保障?”阮先生的诘问很深刻却也透出几分无奈。
“在线”收获:保险投入的是砖得到的是墙
“保险其实与投资有很大区别。投资理财需要您一块砖一块砖地码放,长期坚持才能码成一堵墙;而保险具有放大的功能,即在您码第一块砖时,就已经拥有了一堵墙。”我市一家保险公司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援引了《年轻人要懂得的经济学》上的这段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认为,投资或理财,只能得到本钱和孳息;而保险是同舟共济,得到的是合力,最能体现“雪中送炭”。
“在线”期间,记者就遇到了这么一个案例:某公路工程施工队的两名工人段某和张某殒命于一起车祸。因为其单位为二人投保了某寿险公司每人500元的国寿综合意外伤害保险,于是,二人的家属分别拿到了寿险公司29万元的理赔款。
今年上半年,我市20家寿险公司、19家财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39.7亿元,承保金额达1000多亿元,业务涵盖农业、工程、科技、养老、医疗等,覆盖百万人次,年均赔付金额为千万余元。
“洛阳保险业承担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风险责任。”市保险业协会秘书长陈凡柱说,“伟大的事业需要高尚的人来做。保险其实是一项很好的、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团队来长期经营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