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网友发帖爆料:洪山区城管局一城管,白天作为执法者在街道巡逻,检查乱摆乱放,晚上则“化身”练摊小贩,在路边摆摊卖茶杯。洪山区城管局回应称,绝对不会简单以临时工为由撇清关系,会仔细调查。(6月16日《武汉晨报》、今日本报B03版报道)
生活中,从白天的职场角色转换到夜晚的家庭角色,这样的“黑白变身”在日复一日地上演。可是,一旦主角定格为城管,在标签论裹挟下的喧嚣情绪迅速发酵,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对事实的评判。
社会流动在加速,社会分工在细化,绝大多数岗位作为一种身份的色彩也在淡化,作为一种职业的本质在加强。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已经越来越少地取决于身份的光环效应,而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社会角色的扮演情况。
白天在街道巡逻,夜晚路边练摊,城管“黑白变身”并非时间冲突和角色紧张,而是一种角色冲突。检查乱摆乱放既是城管的角色义务,也是城管的角色规范。然而,一边是义正词严的高调执法,一边是藏名匿姓的低调违规,这种矛盾无疑会击中人们心中的焦虑感,也引发了叩问和反思。
在利益敏感、权利敏感的现代社会,老百姓所关注的,还在于城管“黑白变身”破坏规则意识、有损社会公平。面对“黑白变身”的城管,其他城管是否会依法进行惩罚?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公众难免有这样的疑惑和担忧。
应该承认,城管“黑白变身”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经济收入微薄也好,家庭负担沉重也罢,“挣外快”只不过是填补收支裂缝的一种手段。但这名城管显然混淆了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既是规则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也是规则的破坏者和违反者,这何尝不是一种身份尴尬?
没有谁愿意活在舆论的对立面,面对社会的质疑,城管可以要求社会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城管应该以自身的行为让社会理解。作为管理者,以事实为依据,在坚持程序正义的原则下,对城管“黑白变身”作出合情合理的处理,既是对公众注意力的保护,也是对当事城管合法权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