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记者昨日从市政设施建管处获悉,为避免类似雨天“窨井吃人”事件发生,我市尝试给部分积水路段的窨井安装防护网,在雨季到来前为其加上一道“保险”。(见本报昨日A03版报道)
在各地,窨井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长期困扰着老百姓,也困扰着城市的管理者。可以说,窨井虽小,却承载着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务,折射出一个城市的良心。
为防窨井伤人,我市出台过严格的管理办法,要求行业管理单位一旦发现井盖缺失,1小时内完成现场处置。这一措施让井盖缺失现象大为减少,但窨井伤人之口并未封死,安全隐患仍难以根除。
很多事情,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要是窨井伤住人了,再到现场处置,不管速度有多快,恐怕也没办法挽回损失。这次,我市在雨季到来之前,为市区150个极易积水路段的窨井安装防护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此前,国内已有不少城市为窨井加装了防护网,而且事实证明效果不错。从这方面讲,我市这次试点的效果值得期待。但是,不管是加装防护网,还是加固井盖,这些都是硬件设施。硬件提升固然有必要,但软件升级也不能忽视。
众所周知,市区道路上窨井的种类繁多,分属电力、通信、燃气、供水、供热等系统,其中仅市政类就有3.4万余个。而在市政类窨井中,又分市管和区管,管理起来千头万绪。
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统一管理,各种窨井的材质、规格不一样,不仅日常养护、维修不统一,汛期一旦发生安全问题,还要进行诸多繁琐的协调,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处理的效率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在为窨井加上更多硬件“保险”,切实增强窨井抗风险能力的同时,我们不妨基于现有的110联动机制,明确各产权单位的责任,进一步理顺窨井的管护机制,通过“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更有效地防止窨井伤人。